六盘水盘州,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通过回收焦炭余热产生中压蒸汽用于发电,年发电量约3.2亿千瓦时,节约电费上亿元,基本满足厂区日常生产需要,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工业余热与绿色电能的转化。
铜仁江口,当地农信社通过设立“梵净山生态账户”,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绿色项目,向江口县云白茶业公司提供20万元绿色金融信贷支持,给企业送去加快开发建设的“及时雨”,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绿色金融的转化。
(资料图)
遵义赤水,深挖竹林资源,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与联想集团“梦幻联动”,每月向联想集团输送上千吨竹浆用作3C产品竹纤维包装,实现了生态资源与绿色低碳的转化。
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贵州积极探索“守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等一批转化模式,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越来越宽广,展现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向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生动画面。
“两山”转化路
不负“青山”终得“金山”
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6月5日,由五大洲19个国家及上海合作组织的20余位驻华大使、高级外交官组成的驻华使节团到访黔西化屋村,实地见证了这份贵州书写在乌江流域的“生态答卷”。
乌江干流瓮安段。
使节团大巴行至乌江源旁,塞浦路斯驻华大使玛莎·玛夫罗玛蒂斯推开车门便是满眼翠色。漫步欣赏垂柳依依,倚栏静听流水潺潺,她细细品味着村民的幸福生活,“贵州人民居住在青山绿水间,属实羡慕!”
乌江是贵州第一大河,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承载着贵州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前些年,由于生态脆弱、环保问题突出,乌江曾一度拉响生态警报,地处乌江上游六冲河畔的化屋村也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
经过坡改梯、退耕还林、种植经果林、取缔网箱养殖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化屋村走上了有机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两山”转化绿色发展道路,村民们发展起了生态渔业、蔬菜、水果、畜牧养殖等产业,河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巍巍乌蒙深处,一山一水皆音符,奏响了高质量发展的绿色进行曲。
乌江之畔,金沙县青山村,高山大河形成的壮丽之景令人流连忘返。走进郁郁葱葱的柑橘林,村民刘德刚望着枝头嫩果感慨道:“想想当年在这片土地上种柑橘,不容易啊!”
倾斜的陡坡上,石漠化的地块零散破碎、土层极薄,刘德刚和村民们就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下。
十多年前,为了突破产业瓶颈,刘德刚开始带着家人培土种柑橘。用石头筑墙把土地围起来,再从远处的山上背来泥土填在里面,就这样年复一年,把昔日水土流失严重的坡地变成了生机盎然的果园。
“现在我们这里风景好,产业也做起来了,每年柑橘成熟时,都有不少人来采摘。我家十几亩柑橘每年可带来六七万元的收入。”刘德刚高兴地说。
不负“青山”终得“金山”。2022年,毕节市完成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131.86万亩、营造林76万亩,治理石漠化150平方公里,林下经济产业利用森林面积395万亩,实现产值55亿元。
聚焦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毕节市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家底”更加厚实。
产业生态化
废料“淘宝”循环利用
今年2月,贵州中伟资源循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再次入选工信部废旧电池利用“白名单”,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新能源汽车废旧蓄电池综合利用企业。
6月,记者走进大龙经开区贵州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铜仁产业基地,探寻废旧电池在这里如何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
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通过回收、拆解、重组、检测,发挥“余热”应用在其他用电领域,实现了“高应用场景”向“低应用场景”转换。而废旧锂电池的“再生利用”让人眼前一亮。
“有些余量低、年限长、带电量低无法梯次利用的废旧锂电池,就要进入再生利用破碎生产线。”基地原料D厂区总监王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吨废旧锂电池,能提取出50%以上含有镍钴锰锂的电池粉、拆分成20%以上的电池外壳、10%以上的铜铝金属;镍钴锰锂通过湿法工艺可做成锂电池三元前驱体的原料;铜铝可做成铜片和铝箔纸同样应用在锂电池生产中;电池外壳可反复利用。收购1吨废旧锂电池成本在3万至6万元不等,通过再生利用可产生9万至12万元的产值……
贵州中伟已建成1条年处理3万吨废旧锂电池破碎线,从中提取出的镍钴锰锂产品作为上游原料,全部运往公司的三元前驱体厂区实现原料循环。
贵州盘江电投天能焦化有限公司。
废料“淘宝”循环利用,是贵州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的生动实践,也是贵州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2022年,通过对全省149家重点企业进行碳核查,我省编制完成了《贵州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全省低碳试点建设。
生态产业化
绿叶“升值”竹林“变现”
“江口农信通过‘生态账户’识别到我们茶园为生态项目,迅速为公司提供了20万元绿色金融支持,缓解了资金周转压力。”江口县云白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华第一次意识到,发展生态产业让企业融资如此顺畅。
通过在全省率先开启“生态账户”试点,江口县农信创新探索生态产品在金融领域的价值运用,从绿色生态资产、绿色生态生产、绿色生态生活、绿色生态支付4个维度为5类市场主体分门别类构建生态账户指标体系和信息数据目录。以此打通生态、金融、经济之间的“转换器”,搭建绿色生态与绿色经济相互转换的中间“桥梁”,逐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金融效益的多向互通。
截至目前,江口县共创建“梵净生态账户”308户,利用账户积分评级授信5557万元,利用账户积分应用发放贷款1370万元,通过生态积分转换,平均授信额度提升1.8万元,平均利率下降10个百分点,逐步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和农户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铜仁市江口县德旺乡净河村生态鲟鱼养殖基地。
2022年,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2.81%。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贵州探索把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捻揉于一体,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让绿水青山成为人们的“幸福不动产”“绿色提款机”。
遵义桐梓箐坝村村民张国刚采笋已有40年。“方竹笋长在海拔1600米的山上,走一两个小时才能背到公路旁,一趟最多背七八十斤。”张国刚说。
2022年,桐梓县林业局建设了全长4000米的采笋货运轨道。过去笋农人挑马驮,100个人1天只能搬运4吨竹笋,现在利用轨道,10个人1天可以运20吨竹笋下山。
桐梓县作为贵州方竹笋的核心产区,有方竹林100万亩,覆盖全县23个乡镇(街道),竹农达4.2万人。桐梓·中国竹笋交易中心有罐装水煮笋、速冻保鲜笋、无硫笋烘干、冷链系统4条全自动生产线,每年可加工鲜笋1.2万吨。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贵州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强化招商引资,绿色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贵州刺梨饮品生产线。
2022年共推进新续建林业产业招商项目255个,合同投资额293.17亿元。截至今年3月,全省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54家。
选取习水、道真、印江、正安探索林权抵押处置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服务。
全省有竹产业基地506万亩,竹藤加工企业445家。赤水竹产业示范园区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中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市有竹林132.8万亩,现已建成全国最大竹浆单产基地,初步形成从原竹生产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外市场。
全省形成了以榕江、黎平、锦屏为重点,以杉木为主的生态板、刨花板、烤漆板等高端板材产业集群,以松木为主的高密度纤维板、木制托盘、装饰线条等中高端产品聚集区。
威宁自治县玉龙镇的象鼻岭水电厂和农光互补基地。
贵州工业绿色转型 摘获23项“国字号”头衔
今年2月,工信部根据“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五化指标”公示了2022年绿色制造名单。贵州有18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名录,2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个园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
贵阳观山湖,中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光伏电缆,成为贵州首家获得德国莱茵TüV2PfG1169标准考核的线缆产品,为企业全面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和技术保障。
贵阳市观山湖区的吉利汽车贵阳制造基地,全自动智能机器人正按拟定程序进行焊装作业。
黔东南台江,每天有13万只铅酸蓄电池从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发向全国各地,其中近三分之一将作为雅迪、爱玛等品牌的专用蓄电池。
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作为一家专注于生产电池用锰酸锂的企业,贵州百思特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仅用占园区0.6%的工业用地实现了2.4亿元的年产值,创造了亩均786万元产值的骄人业绩。
中安、天能、百思特三家企业生产领域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国家级“绿色工厂”。
回想4个月前正式跻身“国字号”绿色制造名录,贵州正和天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英依然喜悦不已。作为我省唯一利用工业固废转化为绿色建材的民营企业名列其中,该公司还入选本次公布的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名单。
2022年底,贵州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绿色工厂越来越多,绿色工业园区竞相涌现,贵州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我省以重大工程和项目为牵引,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建设为纽带,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支撑起绿色制造的‘基本面’。”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节能与综合利用处有关负责人说。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编辑 王瑶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