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三国历史,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风云史,谋臣武将不计其数,在这个历史舞台绽放光彩。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开始,到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而在三国鼎立之时张昭是东吴非常重要的人物,被孙策与吴夫人两人托付后事,可见其重要性。
不仅如此张昭辅佐孙策、孙权兄弟二人开创并巩固了东吴政权,是东吴的开国元勋和决策人物。张昭在孙策创业时就深受器重,“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其去世的时候更是留下这样的话交给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能和名满天下的周郎相提并论,张昭自然也不会是等闲之辈,为东吴的巩固发展贡献不小。
原文是这样:随召张昭等诸人,及弟孙权,至卧榻前,嘱付曰:“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乃取印绶与孙权曰:“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权大哭,拜受印绶。策告母曰:“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策曰:“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恨周瑜不在此,不得面嘱之也!”又唤诸弟嘱曰:“吾死之后,汝等并辅仲谋。宗族中敢有生异心者,众共诛之;骨肉为逆,不得入祖坟安葬。”
但是有一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自从孙权登基当政之后,以为长史,待以师礼,张昭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这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一切还要从头说起张昭跟着孙策的时候,那时北方曹操和袁绍正打得不可开交,很多躲避战乱的北方人都来南方寻找机会。由于东吴的很多政事都是张昭处理的,以至于到了这样的程度,这些北方人都不知道东吴有个孙策,只知道有个张昭。但是孙策这个人非常的霸气,对张昭说:“你张昭在我这里不用怕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
之后张昭更是成为孙策的托孤大臣,张昭开始教导孙权怎么成为一方诸侯,孙权在刚上位时,张昭仅仅是在巡游的时候亲手扶孙权上马,就能让大部分人认可孙权,证明无论在人望还是能力上都是孙吴的拔尖。但是张昭有一点不好就是遇到一点事就主张投降,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就曾劝谏孙权投降,这若是放在别人身上,可能早就被杀了,但是张昭不一样,再加之他是文官,所以孙权并没有怎么样!
张昭是孙策旧臣,又是托孤大臣。想当年,孙策死后,江东尚未稳定,多股反对势力蠢蠢欲动,甚至连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孙辅也要投降曹操。孙氏集团危如累卵,朝不保夕。如果不是张昭和周瑜挺身而出,救孙氏于危难之中,孙氏一党可能作鸟兽散。
张昭一向忠直,孙权也并不因为他走保守路线就认为他有投曹的心思。张昭也仍然以长辈之姿屡次劝谏孙权,不怕惹孙权讨厌。后来曹丕篡汉后,册封孙权为吴王,应当设置一名丞相,百官都认为非张昭莫属,不料孙权却说:“国家现在正处于多事之秋.丞相这个职位职责非常繁重,别把老臣子给累坏了。”第一任丞相孙邵去世后,丞相之位还是没能轮到张昭。
而这也充分说明孙权对张昭是有意见的但是为什么没有杀他主要有以下五点原因:第一、东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并没有得到太多强化,君臣共治的局面仍然是国家政体的主流。第二、张昭是孙策和吴国太两次托孤的重臣,他从孙权年幼的时候就一-直辅佐孙权,张昭的历史地位是无人可以比拟的。第三、军阀纷争,东吴外部面临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孙权必须团结内部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联阳抗魏或联魏抗蜀。所以说必须三思。第四、张昭能够在国家大事和个人颜面之间做出正确选择。第五、张昭的较劲行为对孙权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孙权称帝以后,张昭就退居二线了。
张昭相貌威严,孙权常说:“我从来不敢和张老先生乱讲话。”东吴上下,他最敬畏张昭。张昭才学兼备,寿命很长,活了八十一岁。孙权亲自素服主持他的丧礼,料想孙权自少年起由长辈张昭辅佐,经过长时间的斗气,此时应该像失去了父亲一样悲痛吧!吴国上下一直尊称张昭为“仲父”,也就是叔叔,张昭的去世使吴国人民也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