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兴国县龙口镇嶂下村,每当村民们有个头痛脑热就会首先想到村里的乡村医生邓经铭。40年来,他坚守学医初心如磐,跋山涉水守护村民健康,被村民亲切称为“扁担医生”“亲人家医”。近日,记者见到身着白褂,背着医药箱,前往大山深处为出行不便的患者看病的邓经铭。
邓经铭在患者家中为患者看诊。邓经铭今年62岁,是兴国县龙口镇芦溪村人。在邓经铭18岁那年的一天夜里,他3岁的妹妹突然发烧、腹泻,恰逢天下大雨,村里没有诊所,父亲和他只好轮流背着妹妹到5公里以外的龙口乡卫生院看病,两人轮换背着妹妹走了两个多小时。妹妹治愈后,邓经铭背着妹妹回家时想,如果村里有个会治病的医生多好,就不要跑这么远看病,于是他跟父亲说:“我要学医,治病救人。”可是父亲回答:“没有钱供你学医,农村学医的都是祖传的,你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你的母亲患有肺心病,想都别想。”可邓经铭不顾父亲反对,于1980年开始在兴国县卫生学校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1983年,邓经铭完成学业考取了乡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后,在兴国县卫生局工作人员资助下,用家里土坯房5平方米的饭厅创办了村里第一间诊所,自此,芦溪村和相邻的嶂下村村民,再也不要因小病小痛走上2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乡镇卫生院看病了。
邓经铭采药用的竹筐和扁担。芦溪村和嶂下村村民大都分散居住在山头上或山坳中,村民出行只能靠步行,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邓经铭经常上门看病。因为山高路陡,他只得用扁担挑着药品和医疗器材前往诊疗,直到2016年修通了村组公路,这一挑就是33年。33年来,他挑坏了31个竹筐、用坏了16根扁担、穿破了83双胶鞋、来回行走山路24万公里以上。嶂下村老支书刘桂发说:“邓医生服务态度好、医术好、医药费少,也不收出诊费,1998年他家需改造土坯房时,他宁愿向银行贷款和邻居借钱,也不催要患者拖欠的医药费,依然坚守学医初心,不收出诊费,先诊疗后付费,没有钱看病的就记账,自己还采摘中草药免费给村民治病。”
邓经铭前往大山深处,为出行不便的患者看病。嶂下村村民刘春华83岁的母亲不慎摔断了右股骨,在家卧床养病。刘春华不会护理卧床病人,只好求助于邓经铭。邓经铭不仅上门手把手教他护理,还将护理所需药品和医疗用品清单一一列清。在邓经铭的指导下,刘春华学会一些常用的护理方法。“有几次我母亲病情反复,邓医生一边通过微信视频指导我,一边以最快速度赶过来,多亏了邓医生的帮忙,我母亲躺在床上一年多,没有生褥疮,没有出现皮肤组织溃烂。邓医生也没收上门收出诊费,真心真意帮我们,真是我们的‘亲人家医’。”
当记者问邓经铭是什么原因让他40年扎根大山深处,一心一意守护村民健康?他说:“我学医的目的就是改变村里缺医少药的状况,让村民有地方看病,有医生治病,我这辈子只做守护好村民健康这一件事。”(记者吴悦通讯员廖茂铮钟定滨)
[责任编辑: 彭璐]